Skip to content

[US]21-汪文慧 @ Yale - Biomedical Engineering PhD

基本背景

姓名:汪文慧

专业:生物医学工程

三维:申请时 GPA 3.91/4,排名 1/46

TOEFL: 108/120 (R: 30, L: 29, S: 24, W: 25)

GRE: 151V + 170Q + 3.5AW

推荐信:学术导师科研推+系主任课程和科研推+暑研导师推(5 封)+生活导师推

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生命科学院两个月暑研(EPFL SRP)

申请时无文章发表

申请结果

最终录取学校

耶鲁大学-生物医学工程 PhD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@ Yale University

现在也不知道这个选择怎么样,如果我记得的话,几年后我会回到这里告诉大家的。--2025.04.08

其他录取结果

  • Pending:

    •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-材料科学与工程 PhD in EDMX @ EPFL (在明年二月之前找到导师有 funding 并且愿意要我就可以去)
    • 新加坡国立大学-PhD in Chemistry @ NUS (从这里开始的四个都是因为接了 yale 的 offer 之后就没有进一步推进了)
    • 新加坡国立大学-PhD in Mechanobiology @ NUS
    •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-PhD in BME @ UW Madison
    • 香港科技大学-PhD in Bioengineering @ HKUST
  • Rej:

    • 哈佛大学-PhD in Bioengineering @ Harvard
    • 麻省理工-MS in Media Arts & Sciences @ MIT
    • 加州理工学院-PhD in Medical Engineering @ Caltech
    • 杜克大学-PhD in BME @ Duke
    • 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-PhD in BME @ UT Southwestern
    •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-生物科学与工程 PhD in EDBB @ EPFL
  • Unknown:

    • 香港中文大学 PhD in BME @ CUHK
    • 哥伦比亚大学 PhD in BME @ Columbia University
    • 佐治亚理工 PhD in Biomaterials @ Gatech

写在前面

​1. 不要全听我的;

​2. 关于是否请中介:中介对博士申请作用非常有限;一般中介的作用是:择校;改文书;催你做事;

​3. 关于读博是否要花钱:美国的全奖博士基本能自负开销(5-7 年);英国的全奖博士很少,基本都要自费;欧洲岗位制博士为主,领工资,但一般不接受直博(他们的本科是三年),需要先读一个硕士;香港和新加坡博士基本能自负开销(4 年);读硕基本都是自费,有些有少量奖学金;

​4. 外申一般可以看哪些地区:香港;新加坡;美国;欧洲(瑞士、德国、荷兰……);英国;加拿大(听说签证很难过);澳大利亚等;目前的大环境:美国 NIH funding 大幅度被砍,PhD 申请难度加大;瑞士 ETHz 出了禁令,几乎禁止所有中国 stem 项目的学生读硕;EPFL 紧跟 ETH,现在不再招收 CSC 项目的学生;香港和新加坡因为以上种种原因申请人数增加,竞争更激烈了;

​5. 怎么看学校的档次:可以参考一下 QS 排名,如果是美国的学校就参考 US News;问导师;

​6. 大概需要申请多少个项目:15-20 个左右算适中(4 彩票+3 偏偏上+5 适合偏上+3 保底),但根据今年的情况看其实 15 个算少的;

​7. 办理护照,项目申请系统会要求填写身份信息和上传 passport.pdf;

​8. 关于是否读博:先去知乎或者其他地方看看读博劝退文章,想清楚后再做决定;

​9. 学校的默认数字邮箱可能会被对面学校屏蔽,可以考虑找信息中心把数字改成字母(名字拼音)或者用其他的邮箱,比如网易 163 邮箱或者 Gmail。

时间线和材料清单

时间线:

8-10 月:套磁高峰期,但是套磁时刻都可以发生,什么时候都不晚。套磁不一定有用(有的学校是强 committee 制度,老师对学生是否能进项目的话语权不大),但比不套好;可以去小红书搜搜哪些学校是强 professor, 哪些是强 committee;申请硕士不用套磁;确定申请哪些项目,看好截止日期;

9-10 月:打印成绩单;准备文书,基本包括 CV(简历);SOP(Statement of Purpose);PS (Personal statement);RP(Research Proposal)四种。其中最先准备的是 CV,然后做出一版 SOP,基本上可以应对套磁和所有项目的基本要求。PS 和 RP 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准备;准备自我介绍+研究经历 PPT 以应对可能随着套磁回复而来的面试要求。如果语言没考完,在 10 月 31 日之前尽量考完,因为出成绩和送分都需要时间。

9-10 月:找导师要推荐信。建议找 4 位导师左右,一般项目会要求 3 封推荐信,有些可能会要两封;导师可能会要求你先起草一个初稿,后续或许会有反复修改,所以预留好时间;

10 月-12 月:填写项目的申请系统。建议早点建立账号,进入系统查看申请需要的所有材料;查看项目官网是否有 fee waive 的条件,薅所有能薅到的羊毛;小红书搜搜 fee waive;大量学校的 DDL 为 12 月 1 日和 12 月 15 日;香港有港府奖学金,待遇非常优厚,有能力的在申请项目的同时申请;提醒导师们提交推荐信;

1-2 月:大多数项目面试都集中在这个时间,香港会早一些(12 月);时刻关注邮件,多看看申请系统官网是否更新;注意邮件垃圾箱;

关于申请的准备

进程推进建议

​1. 建一个 excel 表格记录每个学校的信息

​包括以下栏目:学校;degree; program; DDL; 选老师;语言要求;推荐信封数;推荐信人选;申请需要的文件;托福/雅思/GRE 送分代码;申请费;其他;项目官网链接。..

​2. 建一个 excel 表格作为每日计划表,DDL 都写上,可以共享给中介/父母/其他你觉得可以督促你的人

选校/项目/导师注意事项

​1. 选校:可能要考虑的因素:国家/城市/排名/气候/安全性/所处工业区……

​2. 选项目:适配度/差异化/工资/强专业/制度(rotation 还是直接进 lab)/课程……

​3. 选导师:适配度/兴趣(真的重要,博士压力很大,需要想清楚想清楚想清楚)/是否招生/前景(领域、publication 等)

​比较好的三种选择:

​1. 新 PI:手把手带,能学到很多东西,势头比较足(缺点:短时间内(可能两三年,看哪个领域)出文章比较难)

​2. 刚 tenured 的 PI:指数上升期,往往是快速出成果的时候

​3. 成名已久的大 PI(最好是有院士 title 的):人脉等资源多,组内往往比较完善(缺点:可能比较佛,去后成果可能不多)

​其他:组里一个中国人都没有的慎选;组里全是中国人和印度人的慎选;可以去 google scholar 查导师的 h-index,对比一下我们学校的老师你就大概知道高低了;感觉自己搞不定的时候厚脸皮去问学长学姐和导师;

文书详解

​1.CV(简历):基本上分为以下模块:Education(GPA 和排名亮眼就写上), Research Experience, (这里有实习加上实习),Publication (没发表也可以写 submitted), Skills, Awards(奖学金加上金额,评选之类的加上 1%之类的),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.

​2.SOP (Statement of Purpose):有重点地写研究经历,最好有串联起来的线索(比如我对某个小领域的逐步深入的或者是各个角度的探索),500-1000 字差不多,总分总结构,开头简单介绍+总领句,结尾说下未来打算,倒数第二段联系当前申请的学校写学校特色和意向导师,中间三段左右写科研经历。针对某个项目写完一版 SOP 后,其他的在这个基础上改就行。小 tip 来自我的导师:每段提取重点句(不要都是第一句或者最后一句)加粗,让审核的导师一眼知道你在说什么。

​3.PS(Personal Statement):有的学校说要 PS 实际让写的是 SOP,这种情况把 SOP 改个名字交就行;有的除了要 SOP 还要 PS,这种情况可以说说个人经历,越差异化越好。我当时写得很放飞自我。

​4.RP(Research Proposal):我只遇到 NUS Chemistry 一个项目以及申请港府奖学金要求 RP。

​5.Slides:简单的个人介绍+详细的研究经历,为面试准备的。

​总之就是掩饰缺点、张扬优点,合理吹嘘;一开始不知道如何下手,去小红书找模板,找学长学姐要他们的文书;飞跃手册上有其他学长学姐写的文书结构可以参考;

套磁

​1. 什么时候套磁都不算晚,但不要拖延套磁;

​2. 有说法一个项目最好不要同时套磁多个老师,但如果时间紧张也顾不得那么多了;

​3. 大致过程:

  • 先准备好 CV 和 SOP(适配导师的通用版就行)和成绩单电子版,或许加一张个人生活照;

  • 通过导师的 lab 网站了解组内情况(导师的 CV,研究方向,组内成员,publication,是否招人等等);

  • 在 word 文档编辑套磁信(小红书找个模板),合理使用 AI 润色,结构基本上是:是否招生与自我介绍+对组内什么课题感兴趣+你的研究经历+你相关的技能+再问一遍是否招生(可以加上我想申请你们学校的什么什么项目,你有没有建议)+你的 referee 及邮箱,然后把非常 AI 的用词和结构修改以下;如果你和这个老师有什么别的缘分一定加上,全文中你想打重点的地方加粗,但不要弄太多;

  • 编辑邮件,记得附上所有附件,发送(可以选在工作日的上午,可以定时发送);

  • 等待两天没有回复可以追一封 follow up 邮件(小红书找个模板),再没就看看其他老师吧。

面试

  1. 准时到场(查好算好时区,以及反复确认老师发送过来的时间,据说因为各种原因邮箱发来的日程算时区有时候是错的),提前至少一个小时检查设备,打开 zoom 设置确认摄像头拍摄内容合适(可以从网上下载照片设置聊天背景),着装偏正式(如果是 formal meeting 那着装必须正式),提前一点进入会议室。

  2. 如果是 informal meeting,大概率老师会让你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,然后让你用 slides 介绍你的研究,然后是 QA,老师可能还会向你介绍自己 lab 的研究,所以要提前准备好被问和问老师的问题。也有可能老师只是想和你聊一聊,这种情况不太好预测(我遇到过刚套磁的老师临时约的三小时后的 meeting,对着我讲了一个多小时;也遇到过 yale 的老师约的第二天早上凌晨四点的 meeting 聊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)

  3. 如果是 formal meeting,系秘可能会发来要求,也可能不会(但可以发邮件问),按照要求准备。

  4. 听说面试完后要给老师发一封邮件感谢一下,但不知道有没有用。如果真的很想去那位导师组的话之后可以保持时不时的邮件联络。

关于玄学的力量

申请文件夹叫:愉快的申请季;微信拍一拍是:并祝申请季愉快

寒假的时候我去南京旅游顺便去了鸡鸣寺,开学第二天(2.18)一早受到了耶鲁的 offer,整个申请季猝不及防地结束了。

个人案例

​说一下我申请季大致过程。24 年暑假是我大三升大四的暑假。我在大三上学期申请了 EPFL SRP 项目,大三下学期收到项目通过邮件,经过一系列繁琐的流程,独自前往瑞士洛桑进行两个月暑研(7.3-8.28)。对我来说这是一段非常珍贵的经历,兼顾做科研+体验当地生活+和不同国籍的人交朋友+不花一分钱。如果大家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可以直接网页搜索“EPFL SRP”。除了项目本身的补贴,还可以申请南科大的境外留学奖学金。

​讲多了。我在暑研末尾才最终确定外申,所以在洛桑的两个月并没有积极地找感兴趣的教授联络。回校后的 9 月我本来计划考完托福和 GRE,但托福分数不够,所以 10 月底又考了一次托福。因为外界和内在压力,当时我陷入了一个焦虑+拖延+事情很多但不知道从哪下手的负面循环,所以 9 月一晃而过。我没有做套磁/找导师/看项目官网/写文书中的任何一件事。如果在看这篇的你也陷入了类似的情绪,希望接下来的内容可以帮助到你。

​在 9 月末我深感这种状态不行,再加上我已经七个月没有回家,所以趁国庆节回家休整。首先是调整作息。之后我和爸妈坦诚地聊她们给了我太多压力;去各种网页和小红书以及飞跃手册查申请攻略;建立自己的申请项目清单;进入 EPFL 和 NUS 的项目申请系统开始填写;建一个日程表并分享给爸妈,让她们知道我在按部就班地推进度,不至于再传递焦虑给我;和学长学姐、师兄师姐联络;联系暑研导师,准备推荐信草稿等等。国庆节结束回到学校以后我的状态好了很多。但当时我最近的申请 DDL 是 11 月 1 日 EPFL 的 EDBB 项目,其次是 11 月 15 日的 NUS Chemistry 项目,所以还是很紧张。

​在 10 月份我完成了 SOP(学术导师罗智老师帮助我修改),在暑研申请时使用的 CV 的基础上修改出申请用的 CV,并搞定了我所有的推荐信,套磁,并又考了一次托福。这次托福 108 分,应该够绝大多数学校的要求。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课程/毕设等等。

​11 月我收到 EPFL EDBB 项目的面试。可以说 EPFL 是我最想去的学校,但可能是因为我是本科生,以及第一次面试缺乏经验,我被拒了。当时正好是我的生日,那两天我的心情非常糟糕,在同学和好朋友的安慰下缓了过来。我本来的打算是如果 EPFL 通过,我就直接去 EPFL 了,不再考虑之后的任何申请。但现在我必须继续申请,并加申一些美国的学校。

​在 11 月我还接到了随着套磁而来的佐治亚理工和港科老师的面试。港科的老师非常热情,并建议我申请港府奖学金,还邀请我 12 月中旬去港科参观。在这个月我确定了后续申请清单,香港两个,新加坡两个,美国九个,以及 EPFL 的另一个项目。

​12 月我提交了十几份申请,去了一趟港科,并因为去港科导致的作业提交失误,使得我有一门课的 GPA 达到历史新低,总排名掉到了第二名,总绩点掉到 3.89(耿耿于怀咳咳)。

​1 月我得知我申请的港府奖学金没有过校推,并得知如果我当时没有更换申请项目,可能就通过了。在这个月我还收到了 NUS Chemistry 的面试和耶鲁的面试。

​2 月初我收到了 EPFL EDMX 的面试,怀着“申请季到底多久才能结束”的麻爪心情回到学校,第二天早上收到了来自耶鲁的 offer, 结束焦虑。

​在这之后我还收到了 UW Madison 和 NUS MBI 的面试等等,但在参加之后就没有再继续推进了(发邮件和老师说了我决定接其他 offer 了)。

​最后想和大家说的是不论怎么样,日子终究得过。可以看出我的申请季除了末尾,其实一直都算比较压抑。但 24-25 年寒假是我去了最多地方的一个假期。我去了重庆、芜湖、南京、沈阳。大四也是我目前过得最悠闲的一个学年。申请季对我而言就是高三之后的又一个劫,希望这篇内容能够帮助后面的同学们。大家加油!如果需要联系我可以 发邮件